首页 > 新闻中心 > 酒店行业动态

凯发k8国际唯一|“现场演奏就像驾驭一匹野马”

发布时间:2025-10-15 18:01:20    次浏览

多年来,科瓦塞维奇一直被誉为“20世纪末最后的古典主义者”。早报记者廖阳美国钢琴家科瓦塞维奇并不太像一个已经75岁的老人。虽然头发已花白,他的声音仍掷地铿锵,打扮也时髦,仍很注意形象,比如因为肚子太大衣服扣子被撑得紧绷,他还会时不时扯扯衣服挡住腹部。11岁在旧金山首开钢琴音乐会,21岁凭贝多芬《迪亚贝利变奏曲》惊艳伦敦维格莫音乐厅,25岁与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组成最默契室内乐搭档,34岁成为阿根廷钢琴“女祭司”阿格里齐的第三任丈夫,63岁与EMI唱片合作录制《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成就最权威录音版本,64岁成为PHILIPS唱片“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百人之一……多年来,科瓦塞维奇一直被誉为“20世纪末最后的古典主义者”。2009年,这位钢琴家首次造访东方艺术中心,奏响了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和舒伯特的《D959》。时隔六年,今晚他将重返东艺,奉上的还是贝多芬与舒伯特的晚期作品——贝多芬的《钢琴小品》、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之一的《E大调第三十号钢琴奏鸣曲》,以及舒伯特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演奏贝多芬作品的名家科瓦塞维奇出生于美国洛杉矶,19岁移居伦敦后曾师从女钢琴家迈拉·赫斯。21岁,科瓦塞维奇在伦敦举行独奏音乐会,靠《迪亚贝利变奏曲》一战成名,从此活跃于国际乐坛,也成为演奏贝多芬作品的名家。《迪亚贝利变奏曲》是贝多芬晚年花了三年时间写就的曲目,因演奏时间太长(40-50分钟),难度又最艰深,并不是音乐会常演曲目。2009年在东艺演出时,科瓦塞维奇甚至怀疑观众能否撑得住,“这部作品绝大部分都非常漂亮,不过也有那么点地方有点沉闷。”被问及是否很早就喜欢演奏贝多芬作品,科瓦塞维奇直言早年听贝多芬时,他甚至觉得这个人“无趣”,“很吵,让人听了不开心。”直到18岁听了鲁道夫·塞尔金演奏《迪亚贝利变奏曲》的唱片,他才像那个印度女孩一般有初心被触的感动。19岁移居伦敦师从赫斯,赫斯本人亦对贝多芬作品十分熟稔,加上常听音乐会,“这扇门向我打开了,我自此对贝多芬晚期作品特别痴迷。”科瓦塞维奇称年轻时的自己“弹什么都挺莽撞,又快又响”。为了训练,赫斯在第一堂课上就让科瓦塞维奇勤练勃拉姆斯某曲的其中一段,怎么发声,怎么呼吸,如何展现各种色彩,一个主题讲解得很透彻。就是这样开始,科瓦塞维奇渐渐对贝多芬和舒伯特晚期作品有了理解和境界上的提升。赫斯指导科瓦塞维奇的一句话他至今犹记,“弹琴要注意留白,不要用太多色彩,留白也是最好的表达。”科瓦塞维奇以敏锐的触键、近乎透明而又富于诗意的音色著称,也擅将严肃与轻快的情绪做结合。独奏之外,科瓦塞维奇亦参与室内乐演奏。职业生涯初期,他就与传奇女大提琴家杜普蕾合录贝多芬第三、第五奏鸣曲,至今为人称道。2003年,科瓦塞维奇与EMI唱片合作录制《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最具权威的录音版本之一。2009年,Onyx Classics唱片发行了他演奏的《迪亚贝利变奏曲》,荣获《留声机》杂志编辑优选大奖,英国《金融时报》评价称,“科瓦塞维奇的音乐之旅总是那么引人入胜,而且永远不会让贝多芬音乐爱好者失望。”准备大部头作品仍会“累得像奴仆一般”年轻力盛时,科瓦塞维奇每年会演出五六十场,现在降为二三十场。他还是保持着每天练琴六七个小时的习惯,曲目量倾向于少而精,也偏向放下大部头曲目,从小作品开始练,回头再练大曲目便总有提升式的感悟。即便弹琴弹了六十多年,科瓦塞维奇有时仍然会觉得在观众面前弹琴有些困难。在他看来,每一次现场演奏都像驾驭一匹野马,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状态好时觉得钢琴就像一个柔软的面包,状态不佳时觉得钢琴好似一块冷酷的冰块,而调节状态的方法就是掌握现场的气氛。”他对观众席里的动静十分敏感,而不像郎朗或杜达梅尔那样享受现场的欢腾。有次在加利福尼亚演出,有位观众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咳嗽,科瓦塞维奇并不控制脾气装不知道,而是干脆停了下来,“当然第二天的媒体报道都是指责我的,但这种咳嗽让你感觉像在足球场,我没法集中。”科瓦塞维奇笑说,日本观众的秩序常常好得“过头”,“一眼望去就像看到一张照片,太安静了,很不真实。”近两年来,这种紧张的状况有了好转。他开始更享受音乐会,弹琴也更放松,“但有时准备一些大部头作品,仍会累得像奴仆一般。”